中国政府网 | 国家体育总局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湖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湖南省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6-06-22 13:07 【字体:

  “十三五”时期是湖南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转型的爬坡过坎时期,更是体育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充分发挥体育在保障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省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体育强省建设目标,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委、省政府“十三五”时期的总体部署及我省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机遇
  (一)“十二五”期间湖南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期间,全省体育战线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齐头并进,实施“一大三带动”发展战略,推动各项体育工作深入开展。
  群众体育通过“强基固本”,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全省认真贯彻落实《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和《湖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场地设施和健身组织网络建设,积极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大幅度增加,“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场工程”等一批健身工程实现突破。共建设“雪炭工程”4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4341个、全民健身室外路径3862套、乡镇(社区)多功能运动场294个、省级户外营地15个,修建了各具特色的体育主题公园、体育文化广场、登山步道、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等。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类体育场地设施5756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9平方米。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全省基层各类体育社团达2730多个,建有遍及城乡的各类项目健身指导站9000余个,拥有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56000余人。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遍及城乡,形成了如全民健身日活动、全民健身节、全民广场舞大赛、全民健身挑战日活动等一大批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示范性强、影响力久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同时,根据湖南地域体育文化特色,打造“江、湖、山、道”全民健身活动新品牌和创建“一县一品”全民健身主题特色品牌活动。全省群众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的近32%。
  竞技体育通过“强基拓优”,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伦敦奥运会湖南有11名运动员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枚金牌,参赛项目较上届有所增多。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湖南获得15枚金牌、13枚银牌、13枚铜牌,综合金牌榜居全国第十一位,中西部首位,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2014年第十七届仁川亚运会获得16枚金牌、9枚银牌、5枚铜牌,创历届境外亚运会参赛人数、金牌数和奖牌数历史最多。“十二五”期间,湖南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34个(其中奥运冠军2个),亚洲冠军64个,全国冠军229个。
  青少年体育通过“四强工程”,业余训练逐步走出低谷。全省现有各级各类体校89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4所,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36所,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县22个,体育后备人才重点校15所,各级各类体校在训人数12000余人;有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26所,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4个,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的学校达1908所,参加活动人数达758万人左右。命名全省首批实施国家校园武术段位制试点学校175所;布点足球网校376所,参与校园足球活动人口达155000人。在2014年第十二届省运会中,参赛运动员7000余名,是规模最大、项目最全、参与运动员人数最多的一届。
  体育产业通过强基增效,逐步形成以体育本体产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2011年组建湖南体育产业集团,规模逐步壮大,成为湖南体育产业龙头企业。体坛周报社成功改制为体坛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批真正改制成功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上市工作进展顺利。全省体育彩票销量逐年稳步攀升,“十二五”期间累计销售达到152.33亿元。全省体育场馆在坚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经营效益稳步提升。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体育用品销售、体育中介、体育培训实现了稳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体育法制、体育宣传、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以及各项基础保障工作也都稳步推进,富有成效,体育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惩防并举,加强专项效能监察,有力保障了体育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二)湖南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全省市、县两级政府落实《全民健身条例》规定的“三纳入”工作还不到位,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开放力度不足,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仍处在较低水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二是竞技体育训练设施条件落后。一些传统优势项目水平滑坡,高水平教练员和尖子运动员匮乏。新项目一时难见成效,落后项目振兴步伐依然艰难。后备人才培养渠道还不畅通、进出两难,县级业余训练基础弱化,各级体校数量减少。职业体育举步维艰,三大球门槛越来越高。
  三是体育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总体规模小,产值较低。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配比太少,还未建立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龙头产业项目带动作用不够强,主导品牌不多。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体育企业结构单一、档次不高。市场管理机构缺位,对社会体育产业的管理、扶持、引导和监督的力度不够。
  四是新一轮机构改革对体育工作带来的风险仍无法评估。机构削弱,管理人员减少,体育事业经费减少,体育专业人员边缘化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存在。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尚未健全,功能也未能完全激发。
  (三)“十三五”时期是湖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为体育事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国家对体育的重视和支持将更加有力,这为体育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标志,群众体育的广度与深度将不断拓展;以积极备战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为重点,竞技体育巨大的社会功能和综合效应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以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抓手,体育产业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体育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不断增强。体育在推动建设小康湖南、健康湖南,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显示出独特作用。把握“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机遇,必须明确体育事业发展目标,坚定信心,勇于挑战,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各项体育工作,促进我省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体育强省建设目标,牢固树立大体育观念,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增强体育事业内生发展动力,激发大众体育消费,全面提升我省体育综合水平。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湖南体育事业稳步发展。

  (二)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促进我省群众体育均衡发展。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丰富体育产品,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我省竞技体育综合水平,保持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大赛中实力靠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得到进一步增强。扩大规模,积极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建立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努力加强体育法制、体育科研、体育教育、体育文化、体育人才培养等工作,促进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三)发展战略
  坚持“一大两化三驱动”战略。“一大”,即坚持大体育发展方向,打破行业、部门的思想藩篱,促进体育与多领域、多行业融合,努力形成大体育的工作局面。“两化”,即精品化和特色化。精品化要形成品牌效应,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特色化要求同存异,打造湖南特色项目。通过实现“两化”,群众体育要把“江、湖、山、道”打造成为湖南乃至影响全国的全民健身品牌;竞技体育要走集约发展、精兵之路;青少年训练要集中力量办特色体校、特色项目,夯实基础;体育产业要合理布局,整合优势资源,发挥集聚效应。“三驱动”,即群众体育以活动和场地建设为驱动,构建共享均等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竞技体育以转型发展和项目结构优化为驱动,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体育产业以体育与相关产业相融合、壮大规模、提高总量、丰富供给、完善市场为驱动,推动体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四)基本原则
  ——坚持攻坚克难、创新驱动。坚持解放思想,立足省情,面向全国,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强化问题意识,不断解决体育事业改革发展中的矛盾,转变政府职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体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让体育成为人民群众强身健体、愉悦精神、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不同地方、不同领域、各类项目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坚持依法开展体育工作,依法履行政府职能,运用法治思维依法推进改革和决策,形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自觉意识,切实保障公民体育权利。
  三、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大力发展群众体育
  ——全面落实《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实施《湖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600万,人数比例达到34%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各类体育场地达到6.5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民健身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本级政府目标管理。同时,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纳入单位文明创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由“三纳入”升级为“五纳入”。全民健身经费随国民经济水平提升逐步增长。
  ——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省100%的市(州)、县(区)都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0%以上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建有便捷、实用的社区(乡镇)多功能运动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合理利用户外营地、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等建设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的运动场地设施。开展冰雪运动设施建设试点。鼓励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
  ——打造全民健身区域特色品牌。利用各地独特的自然优势,加大“江、湖、山、道”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和“一县一品”特色体育项目县(市、区)创建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全民健身示范村和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创建工作,办好全民健身节、徒步穿越大湘西、全民健身挑战日、群众性龙舟赛、山地户外健身大会等大型体育活动,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发展并规范基层、农村体育协会和农民、老年人、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等人群体育组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基层健身站点。培育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稳步推进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增加政府购买服务,加快社会化、实体化,不断提高承接政府职能转换能力。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充分利用体育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优势资源,建立全民健身专家组。大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大对基层、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国民体质监测常态化,增强健身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力争到2020年我省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总人口的1.5‰。
  ——保障特殊群体基本体育权利。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特殊群体体育活动保障体系。加强对老年人、残障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研制并推广适合特殊群体的日常健身活动项目、体育器材、科学健身方法。将全民健身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实施精准扶贫,不断创新扶贫方式,丰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体育生活。

  (二)稳步提高竞技体育实力
  ——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逐步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投入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抓好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理顺职业体育发展思路,组建1—2个有影响力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继续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16年里约奥运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力争夺得2—3枚金牌;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继续保持我省实力在中西部领先。
  ——实施优势项目集群建设。巩固优势项目,提高项目核心竞争力。加强优势项目同群扩散,扩大优势项目数量。潜优势项目以点带面,努力在一些小项上形成人才集团优势,力争更多的潜优势项目转化为优势项目。
  ——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我省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其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坚持筑巢引凤引进人才,加大业务带头人的培养,积极引进和培养项目带头人,进一步增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积极探索我省职业体育发展道路。适应职业体育发展趋势,推动我省职业体育发展。按照管理有序、发展可控、服务全运的原则,逐步组建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职业俱乐部。重点扶持推动湖南湘涛足球俱乐部、湖南勇胜职业篮球俱乐部冲进全国顶级职业联赛序列,开展以足球、篮球为主的各项赛事活动,提升其综合竞技实力。开发竞赛市场,打造精品赛事,重视职业体育赛事的品牌运营。优化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环境,形成政府主导、规划科学、依托市场、管理规范、产权清晰、运转高效的职业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我省职业体育有序发展。
  ——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和专业运动队运动员文化教育,全面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切实落实《湖南省退役运动员安置办法》,不断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退役安置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就学深造、自主择业和经济补偿工作,在运动员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指导、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和开展创业扶持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拓宽运动员职业转岗和职业培训。进一步健全运动员收入分配等各项保障和激励机制。
  ——坚持科技兴体,增强科研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医疗保障工作,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完善科研人员结构,引进高水平科研人员,加大科研人员培训力度,提升研究和服务水平。完善外聘科研专家服务制度,组成科技专家服务团队,为训练竞赛服务。建立反兴奋剂工作长效机制。
  (三)增强青少年体质,重视后备人才培养
  ——健全青少年体育组织。大力加强和促进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增加数量,扩大覆盖面,深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成立湖南省青少年体育联合会,鼓励和支持地方各级成立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创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实现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100个以上,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35所以上,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数量稳步增加。
  ——不断提高青少年训练质量水平。加强和巩固青少年训练基础,制定湖南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布局,重点发展具有本地区域特点的运动项目。加强县级青少年训练工作,扶持县级特色体校。健全教练员培训制度,完善教练员准入制度,全面提高执教水平,完善输送、成材、竞赛成绩和贡献等奖项的标准及办法,促进全省在训青少年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工作。建立职责清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体教结合机制。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系列活动,协助教育部门开展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健身活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行测试报告书制度和公告制度。大力推进足球、武术进校园等活动,扩大校园覆盖面,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探索利用学校资源承办青少年体育竞赛的方式,扩大赛事规模。
  ——加强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全面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综合素质,规范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和交流管理工作,建立青少年运动员信息数据库,强化青少年运动员资格审查,加强身份管理,有效杜绝青少年体育竞赛中的身份及年龄等弄虚作假行为。组织好第十三届省运会。

  (四)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积极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把体育产业列入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作用,吸纳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科学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体育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创建工作,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着力扶持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体育骨干企业,培育体育市场主体,不断丰富体育服务产品供给,引导体育消费。建立体育产业统计体系,到2020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以上。
  ——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发挥湖南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体育用品制造公司落户湖南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为主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打造1—2个立足中南、辐射全国的体育产业园区。利用电视、互联网发展电视销售和电子商务,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
  ——发展竞赛表演业。通过主办或承办足球、篮球、羽毛球、马拉松、搏击、环中国自行车、环洞庭湖新能源汽车拉力赛等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培育打造若干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品牌体育赛事,积极开发冠名权、特许商品经营权、运动员肖像权、广告经营权、赛事转播权以及衍生产品,延伸体育赛事产业链。
  ——发展健身运动休闲业。通过发展健身休闲项目,拓宽体育赛事活动,积极营造健身氛围,不断丰富市场供给。引导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体育舞蹈、极限运动、徒步、航空体育、健身、健美、滑雪、龙舟、漂流、垂钓、登山、攀岩、自行车、汽车自驾游等健身休闲运动项目,重点打造沿湘江健身城市群和长株潭沿湘江风光带健身圈。结合我省新型产业优势,发展新能源汽车、跳伞、电子竞技等新型运动休闲项目。
  ——发展体育培训业和中介服务业。鼓励体育社会组织、高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开展体育培训。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创办布局合理、资质合格的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纪人等专业型职业技术人才。大力发展运动员经纪、赛事组织、体育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培育一批运作规范、信誉好、竞争力强的体育中介服务机构。
  ——提升体育彩票销量。大力宣传体育彩票公益形象,拓宽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模式和方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大对县级销售渠道的管理运营资金投入,进一步扩大我省体育彩票销售规模,到2020年我省体育彩票年销量达到100亿元以上。
  ——促进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完善体育产业链,推动体育与健康服务、体育文化创意服务、广告、传媒等融合,促进体育传媒、体育广告、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加快体育产业与健康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运动康复,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检测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培育体育康复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结合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大力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广播电视融合发展,支持大湘西、环洞庭湖、革命老区、风景名胜区等地打造一批精品体育文化旅游路线和体育文化创意项目。引导支持移动互联网+体育,利用云平台、大数据、APP等,积极拓展体育产业新业态。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体育设施,认真做好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监管工作。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设施运营模式,努力提高设施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做好省本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抓好湖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衡阳大浦通用机场、省水上中心、省体育场、贺龙体育馆、郴州基地、体育医院的建设及提质改造工作。

  (五)加强体育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体育在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鼓励和繁荣体育文艺创作,挖掘体育文化内涵,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
  ——积极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体育文化遗产,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资料的整理研究、推广传承和创新发展,做好优秀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开展以项目运动文化为核心的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整理运动项目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通过体育赛事、群众体育活动推动体育项目文化发展,普及体育项目知识,展示运动项目的人文内涵。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地区的体育发展事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把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以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体育事业各项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税收、金融、国土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
  (二)推进职能转变
  改革和完善政府统筹、社会协同、市场支持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增强体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体育部门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制订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上来,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进一步发挥各级体育总会的作用,健全单项协会的自律机制,发挥行业管理职能,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社会团体的关系。
  (三)坚持依法治体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依法治体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推进体育政务公开,促进行政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进和完善体育立法,对《湖南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条例》和《湖南省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进行修订,对现行体育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评估和修改,制定配套体育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体育法规体系。加强市、县级体育行政执法机构和机制的建设,建立体育行政执法队伍,严格规范体育行政执法行为。
  (四)坚持科教兴体
  坚持体育科技重点研究领域优先发展,重视应用研究,扶持前沿研究,加强体育科技基础建设,做好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和省优秀运动队的科技支撑。在竞技体育方面加强奥运会、全运会科技支持和保障,着力解决重大运动项目关键技术研究和突破;在大众健身方面,着力开展大众健身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促进体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培养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五)抓好体育宣传
  进一步加强提升体育社会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完善体育宣传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加大对体育宣传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宣传平台建设,重视发挥新媒体宣传效能,为体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明纪立规,正风反腐,建立惩防结合的源头治理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体育发展环境。强化执纪监督问责,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大对重要体育赛事、重点工程项目、重大资金管理与使用的监督力度。
  (七)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管机制,建立目标分解考核体系,逐年逐项分解目标,实行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验收。建立规划评估调整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和修订规划。

  附件:湖南体育事业“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湖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10094216